隨著我國在7月3日宣布自8月1日起,對鎵和鍺兩種重要的金屬原料進行出口管制,西方世界頓時炸開了鍋。凡是跟芯片、半導體生產有關的國家是一片哀嚎。
美國也是頓時目瞪口呆。在沉默了2天之后,美國政府終于發了聲,但好像劇本“拿錯了”。
(相關資料圖)
美國宣布堅決反對我國的管制,并要與盟友共同應對。
這就奇怪了,不就兩種金屬元素嗎?美國不是號稱“天下霸主”嗎?
怎么這就坐不住了,又是反對,又是拉幫結派進行應對?
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緣起
二戰以后,美國之所以能掌握全世界的金融霸權,歸根結底是其冠絕全球的超強工業實力。
經濟自然有經濟的規律。二戰后,美元作為“世界貨幣”雖然在表面上看是因為先是和黃金,后是和石油掛鉤,外加美軍強大的實力做支撐,但世界各國都不傻,正是因為美國可以提供大部分各國所需的工業品,各國才認可以美元作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并在國際貿易中使用。
如果按照正常的規律,以美國自身的工業基礎和實力,這種金融霸權可以維持正常的運營。
但是,縱觀歷史上任何一個帝國,其崩潰都是從內部開始。原因無他,就是野心和其野心不再匹配的實力,而之所以造成這種結果,歸根結底就是帝國統治層思想的日益退化和腐化。
說白了,就是統治階級在失去進取心的同時,還想繼續享受霸權的紅利來維持自己的好日子。而對于外部的威脅,帝國卻不再以“智慧”應對,反而盲目地按照慣性,繼續如迷信一般單純依靠“武力”來解決任何問題。
有句話:人性的進步永遠趕不上歷史的進步。所以,很多事情都可以從歷史上找到借鑒,就是因為人類的底層思維模式和幾千年之前幾乎沒有任何改變。
因此,《羅馬帝國衰亡史》是西方政治家必讀的經典政治歷史著作。
反觀如今的美國,完全可以從歷史上找到自己的借鑒。
其統治階級并不是白宮的政治精英們,而是他們背后不同的資本利益集團。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這些集團所代表的資產階級及其發動的革命確實對推動本國和歷史的進步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但那是在全世界還沒有開始“全球化”的時候。
在交通和通信并不發達的幾百年前,資產階級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就必須從本國下手來解決問題,并通過掌握政權來維護自身的權力,
在掌握了本國的政權后,資產階級才開始了向外擴張的步伐。不過,從19世界中期開始的擴張,資本主義國家還大多以攫取更大的市場和自然資源為目。當然,沙俄除外,它純粹是為了土地。
美國也是如此,資產階級的第一步就是深挖內部潛力,在南北戰爭之后,國內市場得到統一,資本家也獲得了所需的勞動力,靠著對外貿易,和兩洋隔絕的優越地緣政治環境,大伙的日子過得都不錯。所以,美國一直到二戰前,基本都是個“人畜無害”的角色。
不過,按照歷史的規律,一個“帝國”在穩定住內部,且實力發展到內部能承受的極限后,其野心必然要向外開始擴張。二戰就給了美國這樣一個天賜良機。
憑借超前的工業能力,美國海軍以平均一周下水一艘巡洋艦,一個月下水一艘航空母艦的實力,把日本打到欲哭無淚,徒呼奈何。即使沒有原子彈,再耗個一年半載,山窮水盡的日本還是得投降。
二戰后,老歐洲已經打成了一片廢墟,傳統列強都沒有實力再稱霸,這就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權力真空。而蘇聯又組成了東歐陣營,所以,從戰略上,美國必須染指歐洲,并與蘇聯爭霸。
但從本質上來講,世所罕見的工業生產能力已經讓美國本土市場完全無法消化本國的商品,大規模擴張全球市場已經成為資本家唯一的選擇。而生產所需的各種資源,資本家也需要有穩定的渠道。于是,美國的“全球化”戰略就已在所難免。
所以,二戰后的美蘇全球爭霸,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畢竟在那種形勢下,你不弄死我,我就得弄死你。美蘇是誰也不敢放松警惕,只能時刻劍拔弩張。
不過,“冷戰”的外溢效應就是美國在半個地球建立了自己的金融和經濟霸權,老歐洲對美國是唯馬首是瞻。加上為了爭霸而帶動的科技高速發展,美國的工業始終盤踞在全球產業鏈的最頂端。與其說是霸權帶來的這種結果,不如說這是美國實力的體現。
可這一切,在冷戰結束后,卻都變了味。
霸權的蟻穴
冷戰期間,美國民眾過上了難得的逍遙日子。為何?
歸根結底,冷戰是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競爭,如果美國資本家不讓老百姓過得比蘇聯人舒服,那會是一個動搖統治根基的問題。所以,在高福利之下,美國一大批中產階級拔地而起。各種工會也是鱗次櫛比。
可以說,在冷戰期間,資本家對工人一直是在用一種“討好”的策略。而這種策略的最終結果,就是把蘇聯給搞解體了。
按照一個帝國發展的邏輯,在沒有外部強敵之后,內部統治階層的不思進取、不勞而獲的腐敗思想勢必橫行。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想象的外在也會有所變化。
資本家要的是什么?
是無窮無盡的利潤,為此,無非有2個途徑。
一個就是越低越好的生產成本,其中主要包括人力和生產資料。
第二個就是能“白嫖”,最好盡量“白嫖”。
由此,帶來了美國經濟發展的兩個新趨勢。
美國國內的高福利已經把生產成本的大頭~人力成本拉到了資本家忍無可忍的程度。如此,資本家們開始了“全球化”的“產業轉移”,也就是把核心的設計和研發留在美國,而把實際的生產制造轉移到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不過,也正是因此,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才獲得了迅速發展的機遇。
在這種趨勢之下,美國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企業紛紛外遷,或者是干脆放棄,交給了其他國家,如日本、韓國。美國自己則憑借美元來“白嫖”全世界的廉價商品。
可話說回來,勞動密集型行業的投資回報和利率潤還是達不到美國資本家的要求,怎么辦?
那就只能進行產業升級,向著高科技產業發展。由此,美國的半導體、芯片和互聯網行業才迅速崛起。搞這些玩意兒可比生產機器的利潤高出去不知道多少倍。
再往后,以芯片為例,資本家們覺得自己生產還是成本高。于是乎,美國的芯片企業最后只搞設計,靠收取高額的專利費賺錢,把其他環節全部甩了出去,這才有富士康這樣代加工企業的崛起。
可錢是越賺越多,美國自己的工業基礎則變得百般凋零。
與此同時,美國金融資本家憑借美元霸權,依靠加息和降息引起來的“美元潮汐”不斷收割著全世界的財富。這可就是純憑17美分一張的綠色廢紙來真正“白嫖”全世界了。只要開動印鈔機,美聯儲動動嘴,政策一變,財富就能源源不斷而來。
金融資本家也是開心得笑哈哈。大筆美元資金開始了全世界游蕩,既然有這種好事,誰還愿意把錢放在傳統產業里苦哈哈等著資金回籠。于是,美國的工業生產更是雪上加霜。
由此,真正支撐美元霸權的基本盤已經變得千瘡百孔。打個不恰當的比喻,美國這個曾經強壯的武林高手,現在完全是在憑借“一口氣”提住,才勉強撐著自己的霸權皮囊。
有人要問,美國不還有強大的武裝力量嗎?
看看在臺灣瞎溜達的美國伯克級驅逐艦,這種曾經風光無限的“宙斯盾”戰艦都是銹跡斑斑,連北洋水師當初的軍艦都比它體面。再看看2021年在南海海底撞了山的“海狼級”潛艇,到了現在還沒開始維修。為何?
美國的造船也早就凋敝了,一艘軍艦要入塢維修,最起碼要等5年。美海軍是重視“海狼級”,所以它“僅僅”等了2年。
就在這種情形下,全世界都看見了美國已經接近了“外強中干”的邊緣。
可美國的資本家不管這些,面對我國的崛起,他們雖然感覺到了巨大的威脅。但他們也知道美國早就“空心化”的工業已經不足以支撐美國來應對我國的“挑戰”。
怎么辦?
有句話:一個帝國如果要靠“武力”來維持霸權的時候,那么,這個帝國已經走向了衰落。
看看美國針對我國的各種遏制,就能知道美國現在不得不使用“武力”了。無論是在臺海和南海的挑釁,還是在高科技領域對我國近乎瘋狂的制裁。
如前文所述,美國目前唯一能撐著門面的產業幾乎就剩下半導體芯片了,所以,這是美國絕對不能再丟失的籌碼。于是,美國趁著我國在高端芯片還沒有取得突破的時候,便拉著日、韓、荷蘭等與此產業相關的國家對我國開始了新一輪的“管制”。
可以說,這是美國最后的掙扎。如果我國在高端芯片上再取得巨大的突破,并投入大規模生產。那美國的企業將根本抵擋不住,由此,美國將再也無法盤踞在國際經濟的金字塔頂端吸全世界的血。而且,沒有這最后的支點,美元的霸權何在?
在事實上,美國現在的窘境,完全是其國內資本家的貪婪一手造成的。既然敵人使出了殺招,那我國就只能坐以待斃嗎?
我國的迎戰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因為我國自有“殺手锏”。
那就是高端芯片生產所需的稀缺金屬原材料,在這其中,尤以鎵和鍺最為重要。相對而言,鎵的重要性更高。
為什么?
因為從第二代芯片開始,根本離不開鎵。而全世界鎵的8成儲量和9成產量都在我國。
更有趣的是鎵是氧化鋁的副產品,沒法單獨提煉。而且,每生產10萬噸鋁,才能生產出1噸鎵。
這對于過慣“白嫖”日子的美國,乃至歐洲主要國家簡直是如“天方夜譚”一般。而日、韓這樣的國家雖然有能力生產氧化鋁,但其產成品的價格根本沒有競爭力。就算能鼓搗出來鎵,那額外的鋁賣給誰?最后的成本還是要算到鎵的成本里。那芯片的價格可就要一飛沖天了。
總之,一旦我國開始管制,那對于高端芯片生產國來講,不但產能將受到嚴重削弱,成本也將達到令人發指的程度。無論如何,至少在5年內,他們是毫無辦法解決的。
所以,面對我國這“一招制敵”,美國是暴跳如雷,還無可奈何。
因此,在憋了兩天之后,美國才猶如拿錯了劇本一般,鬧喚著反對我國的管制,還要拉著一眾小弟共同應對。
要知道,“只有弱者才需要聯合”。而美國要聯合對抗我國的日、韓和荷蘭早就急急火火地開始找我國談了。它們這幾個國家可沒有美元來白嫖全世界。
說實話,我國對美國的挑釁已經非常克制了。美國打了4年多的貿易戰,我國始終以維護全球供應鏈為己任,并沒有進行任何強力的反制。而且,這次出手,也僅僅是對鎵和鍺進行“管制”,而不是“禁售”。再說,其他稀土產品還沒算在內。
我國對美國和其一眾小弟已經很客氣了。
這次僅僅是我國的一個小小提醒而已。如果美國再不“迷途知返”,那么,等待它的是什么,就誰都不好說了。
總之,美國永遠不要低估我國反抗霸權的堅定意志和決心。
標簽:
Copyright @ 2001-2013 www.ixinsh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財經新聞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18864號-1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未經彩迅新聞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 聯系我們: 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