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俊峰
那個風中行走的漢子走了。
【資料圖】
得到消息時,我不敢相信,以為看錯了微信。我以為自己早已望穿生命的黑洞,再也不會對生命的無常驚慌失措,沒想到我還是高估自己了。
那個風中行走的漢子,是安徽軍工文化的扛大旗者、靈魂人物,他將一生獻給了軍工文化。
三十多個春夏秋冬,往來的一幕幕,電影一般浮現于眼前。記憶無法觸摸,卻實實在在。那個詩意的春天,青春的我蝸居于大山深處的軍工廠,直到突然接到通知,去省城參加文學期刊《山風》舉辦的創作筆會。于我,那無疑是一次精神的打撈,讓我瞥見了希望的星光。
筆會上,那個風中行走的漢子介紹自己:我叫韋法明。那時,詩人韋法明是安徽省國防工辦工會的干部,負責編輯《山風》雜志。他戴一副近視眼鏡,儒雅斯文,真誠熱情。軍工廠都在山里,天天與山風相伴,故雜志取名《山風》。筆會開闊了我的視野,給了我極大的鼓舞。回到工廠,我的寫作熱情變得更高。《山風》發表了我的一組小小說,向全省軍工系統介紹了我這個文學青年。
后來,小三線軍工企業陸續搬遷進城。我調離了軍工企業,他扎根工會,一步步成長。他來北京出差,只要時間允許,就會與我們小聚。我們談論最多的,是文學,是軍工文化。
我向他約稿,他發給我一組散文,陸續在副刊發表了。這位1979年高考語文成績全縣第一的才子,思想敏銳、深刻,文字有著獨特的詩意美。
三年前,他讀了我的散文集《在城里放羊》,熱情地寫了評論:“差不多每天中午半躺在辦公室轉椅上,我捧在手上的就是這本書。”“被其文字特有的色彩和親切感所打動。”
更讓我感動的是,國防工業工會舉辦“傳承紅色基因,弘揚三線精神”軍工文化活動,他特邀我參加。他說:“你是從軍工走出來的作家,不能忘了軍工。”而且,他還從網上購買了一百本《在城里放羊》,發給與會者閱讀。這次活動中,我做了一個散文創作發言,情不自禁又說起了軍工文化,呼吁對老軍工進行口述實錄采訪。
得知我有創作“軍工記憶”系列散文的打算,他也說了自己的夢想。多年前,他考察過紅軍在鄂豫皖大別山的軍工歷史,一直想將考察的收獲與心得寫出來,卻沒有時間動筆,想待退休以后深耕,只可惜……人生真是憾事多啊!
“當我在城市的某個角落,忙忙碌碌,耳邊總會聽到家的聲音,‘孩子,回家’,家,我的家。”這是法明兄多年前寫給母親的句子,現在,他終于可以回家了,與母親永遠相伴。
我的兄弟,他走了。那個風中行走的漢子,留下了他的詩文和他的精神,與山風同在。
標簽:
Copyright @ 2001-2013 www.ixinsh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財經新聞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18864號-1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未經彩迅新聞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 聯系我們: 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