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2023年08月25日 11:26:14
來源:綜合整理央視網、中國民族報等
壯族瓦氏夫人是明代抗倭第一女英雄,瓦氏夫人的抗倭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段傳奇佳話。瓦氏抗倭,保家衛國的民族精神,構筑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瓦氏夫人,原名岑花,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出生于廣西歸順州(今靖西一帶)土官之家,壯族人。土知州岑璋之長女,自幼喜愛武術,精通兵法,多有謀略,十余公斤的長矛在手輕如棍條。長大成人后,嫁與廣西田州(今田陽、田東一帶)土官岑猛為妻,改稱“瓦氏”。
嘉靖六年(1527年),岑猛與兒子岑邦彥因內亂戰死,其孫子岑芝承襲了田州土官,因岑芝尚幼,瓦氏夫人主政代知州事。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倭寇入侵海南,岑芝在那燕戰役中不幸戰死。于是,瓦氏夫人又負擔起撫育曾孫岑大壽、岑大祿的責任,且州之事務皆賴瓦氏“躬為規劃,內外凜然”。
田州(今廣西百色市)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田州岑氏土司素有保家衛國的優良傳統。田州俍兵多為居于當地的少數民族,平時務農,戰時為兵,因驍勇善戰而受到中央王朝器重。從北宋崇寧到明朝嘉靖年間,田州岑氏有8位土司應詔率兵出征,有的被封為將軍。明朝中葉,尤其是嘉靖年間,倭寇頻頻侵擾中國沿海,北起河北、山東,南至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倭寇大肆燒殺掠奪,無惡不作,嚴重威脅著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大舉進犯江浙沿海,明世宗派兵部尚書張經總督浙江、福建、山東、湖廣諸軍,剿滅倭寇。張經曾在廣西任職,深知當地俍兵(壯族土司官兵)強悍能戰,便上書朝廷,請從田州、歸順、南丹、東蘭、那地等地調俍兵,前往東南沿海抗倭。于是傳令征調田州土官岑大祿、大壽領兵出征。當時,田州正處于困難時期,軍隊因朝廷征調常年在外打仗而疲憊不堪的情況下,家族上下均反對應征出戰。年近六旬的瓦氏夫人從大局出發,審時度勢,力排眾議,堅持以民族大義為重,親自率兵抗倭。瓦氏夫人以孫兒年幼不能擔任軍職,親自拜見請示督府允許她帶兵抗倭。督府知道瓦氏有膽略、有威望,便準其所請,并授予“女官參將總兵”軍銜。瓦氏夫人在田州、南丹州、東蘭州、那地州及其故鄉歸順州征兵訓練,共得俍兵6852人,并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十月中旬踏上保家衛國的征程,慨然表示:“是行也,誓不與賊俱生。”
嘉靖三十四(1555年)年二月下旬,瓦氏夫人親率俍兵到達嘉興,立即參加盛墩之戰,與官軍打敗進犯倭寇。三月十二日,瓦氏受命進駐金山,不久,倭寇倭寇8000余人過金山衛,瓦氏夫人一馬當先,帶領俍兵沖鋒陷陣,大敗倭賊,顯示俍兵軍威,使倭寇“聞之懼,退保柘林,堅壁不敢出”。在浙江,瓦氏夫人帶領俍兵以嚴明的軍紀、驕人的戰績贏得了百姓的尊重。史料記載,“以婦將兵,頗有紀律,秋毫無犯”(《倭變事略》),“瓦氏雖婦人,軍法甚整,下無侵”“驍勇善戰,軍令嚴明”(《淞江紀略》)。瓦氏夫人對部下提出“三不許一嚴禁”的要求,即不許騷擾百姓、不許燒殺擄掠、不許馬踏禾田,嚴禁違反軍紀。基于嚴明的軍紀,瓦氏夫人在東南沿海抗倭的9個月中參戰10余場,捷報頻傳、戰果顯著。如,王江涇之戰殲敵1900余人,被譽為“東南戰功第一”。漕河涇之戰,瓦氏夫人率兵打退倭寇多次反撲。瓦氏夫人率軍抗倭,戰功卓著,歷時半年多,不愧為歷史上一位少數民族的巾幗英雄。在抗倭過程中,各族將士浴血戰斗,當地百姓紛紛犒勞俍兵,稱瓦氏夫人為“寶髻將軍”,民間也流傳著“花瓦家,能殺倭”的民謠,嘉靖皇帝以其抗倭有功,特詔封“二品夫人”。
在倭寇入侵國家危難之際,瓦氏夫人不顧近六旬高齡,親率俍兵馳騁千里,以“誓不與賊俱生”的英勇氣概,沖鋒陷陣,勇殲敵兵,打破倭寇不可戰勝之神話,為保家衛國立下赫赫戰功。在中華民族抗擊外敵入侵的歷史中,瓦氏夫人顧全大局,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應征抗倭,實屬“巾幗英雄第一人”。她的抗倭衛國精神,彰顯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特質,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
標簽:
Copyright @ 2001-2013 www.ixinsh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財經新聞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18864號-1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未經彩迅新聞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 聯系我們: 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