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本期嘉賓
劉心怡
天津泰達低碳經濟
促進中心副主任
當綠色低碳的愿景照進傳統工業園區,轉型與變革就變得不可避免。京津冀區域內的工業園區如何面對這場大考?記者就此采訪了天津泰達低碳經濟促進中心副主任劉心怡。他認為,在保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同時做好綠色轉型,才能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國內工業園區建設起步于1984年,經過近40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不同層級、不同類型的全方位、多層次發展格局,成為我國發展實體經濟的集中承載區,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引領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區、促進對外開放發展的前沿示范區。截至目前,京津冀區域內共有20多個國家級開發區,10余個綜合保稅區,200多個省市級開發區,上述工業園區已成為京津冀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產業集聚的重要力量,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劉心怡認為,京津冀區域內工業園區正逐步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但調結構、轉方式任務依舊艱巨繁重。比如,傳統產業占比依然較高,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尚未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產業鏈供應鏈仍處于向中高端邁進的重要關口。隨著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進一步推進,國內能源消耗量還將剛性增長,但不少領域能源利用效率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部分能源品類的外采率依然處于較高水平。
與此同時,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提出爭取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自主貢獻目標,力爭用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從碳排放峰值實現碳中和。在這一過程中,工業園區作為能源消耗“大戶”,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一環。近年來,天津經開區緊扣綠色制造,通過持續打造綠色工廠、積極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先進企業評選等舉措,園區底色更綠,發展底氣更足。
劉心怡建議,基于天津經開區、北京經開區等成熟園區建設運行發展邏輯,結合各類綠色試點示范的經驗,下一階段京津冀區域內工業園區應秉承三生理論,既三分之一生產,三分之一生態,三分之一生活,在規劃布局中綜合考慮產業發展、生態建設和產城融合后居住人口的生活需求。踐行三綠路徑,即運行基礎設施綠色化建設,產業綠色化發展,管理綠色化創新,從基礎設施建設到產業項目引進再到管理制度都保持綠色路徑的融入。堅持三E目標,既Economic(經濟),Ecology(生態),Eliminatecarbon(減碳),在設定未來發展目標時,既關注經濟發展目標,也重視生態環保指標和節能減碳指標,保證有序平衡發展。(記者 張兆瑞)
標簽:
Copyright @ 2001-2013 www.ixinsh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財經新聞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18864號-1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未經彩迅新聞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 聯系我們: 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