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兩天,隨著臺風“卡努”拐彎,杭州又回歸了高溫天。往年杭州高溫天,雪糕冰淇淋等冷飲基本不愁賣。但這個夏天,杭州卻有不少冷飲集合店老板心里 “涼颼颼”:今年的冷飲市場,相比去年 “涼快”了很多。
去年壓根不愁賣的高端冷飲代表鐘薛高,在杭州一些冷飲店冰柜里變成了贈品;為了刺激店內冷飲銷量,有冷飲店店主在產品原價打八折的基礎上,又繼續“折上折”,推出了買一送一、買二送一的大幅折扣。
(資料圖)
鐘薛高們賣不動了?
如果將時間的轉盤撥回一年多前,在杭州教工路開冷飲集合店的王老板一定無法想象,去年僅7月一個月就上了19次微博熱搜的鐘薛高,今年夏天會“涼”得這么徹底。
去年4月,95后王老板在下寧橋地鐵站附近開了一家棒冰集合店,因店里冰柜放置的冷飲種類多達280多種,并且其中有不少網紅、進口冷飲,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自開業以來,總能吸引附近小區的年輕顧客光臨。
為了方便顧客挑選,王老板特地按品牌而不是價位放置冷飲,“你進店就能看到的那個冰柜,去年都被鐘薛高塞滿了。”
不僅是鐘薛高,去年,井村屋、明治等進口品牌冷飲,同樣陳列在小店最外面的冷柜,以方便顧客挑選,“去年我們店里冰柜數量有6個,其中3個冰柜里放的都是單價超15元的高端網紅冷飲。”
但僅僅一年,小店冷柜里擺放的冷飲已然大不同。今年,王老板把棒冰店里的冰柜數量增加到了10個,但其中高價雪糕的占比還不到10%。
今年,單價超過15元的冷飲在店里冷柜占比還不到10%
“今年3月份再開業的時候,我完全沒想到,高價雪糕會這么難賣。”王老板舉例,去年4月天氣還沒升溫,店里的鐘薛高一個月就賣出去了接近40箱,“相當于一個月賣了800根,價位還都是在22元一根的。”
但今年,即便在剛剛過去的炎熱7月,鐘薛高還沒賣出去10箱,“即便今年他家推出了3.5元一根的平價新品,也很少有顧客愿意嘗鮮了。”無奈之下,王老板只能把鐘薛高放在別的品牌冷飲的冰柜里,“買海象方杯,送鐘薛高”。
網紅光環消失的不僅有鐘薛高,去年在冷飲界“大殺四方”的進口冷飲明治、晴王,今年也同樣不好賣。為了刺激銷量,去年堅持原價銷售的廠家今年松了口,不僅主動給旗下高價冷飲打八折,還推出了更誘人的優惠,“打八折基礎上還能買一送一,買二送一,這在去年廠家不愁賣的時候根本無法想象。”
王老板觀察到,去年來店里買高價棒冰的年輕顧客,當時還抱著就當喝一杯奶茶的心態消費,今年,包括年輕顧客在內,大家的消費觀念都變了,“棒冰不是奢侈品,來店買棒冰的顧客,現在更多是把它用來單純的消暑解渴。”
營業額縮水到去年的一半不到
動輒10多元、20多元一只的高價冷飲今夏賣不動了,平價雪糕迎來了屬于它們的“夏天”。
辛俊和妻子花花在上城區水墩苑同樣開了一家線下棒冰集合店,店里有12個冰柜,放置了30多個品牌冷飲。
今年他發現,來店消費的顧客不管年輕年長,都更愿意購買5毛——5塊的中低檔價位雪糕,“像杭州本土的佑康、五豐,今年銷量比去年好了很多。”
艾媒咨詢在《2022-2023年中國冰淇淋行業消費趨勢監測與案例研究報告》中也指出,中國消費者對冰淇淋單價的接受度普遍在3元~10元(不含10元),占比為70.9%,還有12.3%消費者可接受10元~15元(不含15元)的冰淇淋價格,單價超過20元的冰淇淋可接受度極低。
高價雪糕賣不動,也導致了營業額的下降。辛俊說,去年他和親戚合作以及以自營的形式,在杭州開了15家冷小貨棒冰店,今年不僅將重新開業的時間提前到了3月份,還一口氣把店開到了52家,每家的冷柜數量也增加了至少4臺。
原本以為今年會延續去年冷飲市場的紅利,卻沒想到,門店數量增多了,生意卻不如去年好做,“去年一家店一天的平均營業額能有7000多元,今年卻腰斬至不到3000元。”
與之相對應的還有看起來頗為冷清的中心倉庫。“去年夏天中心倉庫天天都要加班,從早上八點每天都要忙到晚上十一二點。”然而到了今年,隨著五十多家門店冷飲銷量明顯下滑,中心倉的員工往往到了下午兩點多發完貨就沒事干了,“照這樣下去,今年肯定是要虧損的。”
不到500米的小巷塞進了三家冷飲批發店
今年冷飲行業為什么不好干了?辛俊分析,一方面是大家 “陽”過后,開始更加關注健康,三伏養生的觀念日漸流行;另一方面,今年很多人都涌進了冷飲批發這個行業,競爭一下子變得激烈。
以他在潮鳴和朝暉的兩家店為例,去年整條街上只有他們一家冷飲批發店,今年短短1公里的街上,就開了4、5家。在遠離市區的下沙云水地鐵站一小區外,同樣一條不到500米的小巷,就塞進了三家冷飲批發店。
根據業內人士估算,不把賣冷飲的中大型超市、社區小店算在內,今年杭州僅冷飲集合店就增加到了1700多家。而在去年,這個數字還不到500。
因為業態相對簡單,門檻足夠低,冷飲批發吸引了很多個體戶的關注。
今年4月份,小何在杭州青山湖地鐵站附近開了一家冷飲集合店。他的店里放了8臺冷柜,按照一臺冷飲成本3000元——4000元計算,進貨成本基本能控制在3萬元上下,“最大的支出其實還是在房租和人力成本上面。供應商還會向門店投放冷柜,門店只需要支付一筆押金就行”
但令他沒想到的是,在青山湖這樣年輕人不太集中的地方,今年小何店還沒開多久,附近1.5公里處也開出了一家冷飲集合店。“大家賣的貨都差不多,想賣得動就只能壓低價格。”
辛俊估算,杭州冷飲市場的年銷量差不多是5個億,“冷飲店越開越多,可蛋糕就那么大,到頭來大家賺得自然就少了。”
這種情況并不局限于杭州,橙柿互動發現,全國各地的很多冷飲批發店店主都在抱怨今年的生意不好做。辛俊今年也和蘇州、上海、廣州等地的同行有過交流,“大家都說,今年生意確實難做。原本我以為杭州已經很卷了,沒想到蘇州比杭州更卷。”
標簽:
Copyright @ 2001-2013 www.ixinsh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財經新聞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18864號-1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未經彩迅新聞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 聯系我們: 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