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出生在陜西鳳翔。從小生活在農村的他,干過農活,對農民的辛苦有著真切體會。因此,他常說:“我是一名老師,也是一個農民。我對農業一直懷有這樣的情結:到農村去、到生產實踐中去,解決生產中的問題,為農業的增產增收作出自己的貢獻。”
技術不能停留在文章中
2007年,張福鎖在河北省曲周縣調研時,發現由農大指導的小麥試驗田大獲豐收,而周邊農戶地里的小麥產量卻不見起色,這引起了他的深思。
(資料圖)
2008年,在一次學科發展研討會上,張福鎖說:“我們不能光在國際上發文章,老百姓讀不懂我們的文章。我們能不能到農業生產一線去,到老百姓身邊去看看我們做的技術有沒有用?讓科研成果真正惠及老百姓。”
2009年,時任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的張福鎖,決定把科研和教學搬到生產一線。他帶著團隊的老師們,走出校園,走進鄉村,去尋找生產中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把科技帶到農家小院
那一年,張福鎖和他的團隊分三路進入鄉村。他們的第一站是曲周縣白寨鄉,那也是石元春等老一輩科學家改土治堿的地方。他們把村里一個廢棄的小院改造一下就住了下來。白天,他們下地和農民一起勞動,指導生產或做田間試驗。晚上及農閑時,他們和農民一起聊天,向農民傳播科學知識。
不久,他們的小院就成了鄉親們咨詢、聚會的地方。后來,鄉親們對張福鎖說:“你們把科技帶到了農家小院,這里就叫‘科技小院’吧。”從此,“科技小院”便被廣泛傳播開來。
真正進入鄉村后,張福鎖和團隊才知道研究和實踐完全不同。一位同學在地里發現,農民用舌頭去嘗肥料,以此辨別肥料的真假。同學和老師們知道后都大為震撼:在學校的實驗室里,大家學過很多專業的辨別方法,但到了農田里,這些都沒法用。從那以后,團隊的老師和學生們決心在生產實踐中去發現影響當地產業的關鍵問題,然后開展技術攻關與集成創新,幫助農民解決問題。
白寨“科技小院”被鄉親們“命名”的當年,這個鄉的夏玉米都增了產,示范方平均增產16.8%。隨著“科技小院”作用的凸顯,越來越多的師生住進了這個小院。一年時間,他們走遍了曲周縣的342個村。在農民家中、在田間地頭,他們面對面、手把手地將科技送到農民身邊。
“科技小院”遍地開花
此后10多年,“科技小院”的師生先后在曲周研究或引進冬小麥、夏玉米、西瓜、蘋果、葡萄、棉花等作物的高產、高效技術37項。僅小麥深耕技術一項,就使當地小麥產量平均增產6%。
與此同時,張福鎖和他的團隊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先后在吉林、山東、河南、河北、陜西、北京、安徽、四川、重慶等30多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269個“科技小院”,研究涉及小麥、玉米、水稻、西瓜、菠蘿、香蕉、蘋果、葡萄等多種作物,創新技術170多項,培訓農民10余萬人次,帶動2000萬農民在5.6億畝土地上實現增產增收。
現在,“科技小院”已成為了解“三農”需求,抓準生產關鍵問題,開展針對性研究,進行技術集成創新,解決生產實際問題,推動當地農業發展的新模式。與此同時,“科技小院”還為當地農民提供了“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的“四零”服務,受到當地農民的熱烈歡迎。
田間地頭才是“戰場”
2009年,張福鎖團隊創建的“科技小院”,為解決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錯位,以及科研與生產實踐脫節等問題,創建了一種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新模式。
“科技小院”模式既是農業大學把科技知識轉移到農民手中,把政府政策、資源以及企業的科技產品等整合起來,推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鄉村振興的新模式;也是農業大學把課堂搬進農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教學新模式。
在張福鎖的團隊里,許多學生剛剛考上研究生,就開始漫長的駐村、下田工作。曾經有一個剛入學的學生,擔心長期駐村會耽誤學術研究,影響撰寫畢業論文。但后來,這個學生把科技小院的模式、研究成果、服務故事寫成文章,被《自然》雜志發表了。還有個學生,碩士在讀期間發表了10篇論文,寫了一本書,還被評為北京市優秀畢業生。
張福鎖一直認為,作為應用性質極強的農業科技,田間地頭才是農業科學家們真正的“戰場”。他說:“去地里,并不影響科研。”“真正到了田間,到了村里,就會發現農民真正為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是普遍性的,或是整個領域中最前沿的。在這里獲得的每一份成果,都會很快得到運用和認可,這些都是光在學校里學習做不到的。”
“科技小院”注重立德樹人
為了讓青年學生能更好地服務“三農”,張福鎖團隊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和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的科技小院與“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的“四零”服務完美結合。通過“四零”服務,讓學生們真正了解社會,了解“三農”,掌握怎么通過科技創新去解決生產中的現實問題。
在駐點的村里,“科技小院”的師生們還開辦了田間學校。由農技專家當老師,村支書當校長,村委會當教室,根據農事和季節,系統培養農技骨干,為當地培養了一批接地氣、帶不走、高素質的農技人才隊伍。
張福鎖說:“我們的學生下到農村去,親身經歷農村的艱辛、親身感悟農民的不易,從而下決心去鍛煉能力,最后能夠真正地知農、愛農、興農,能夠堅定信心、一心一意地去為農民做事。我覺得,這樣一個立德樹人的過程,是‘科技小院’能夠做到今天的最根本原因。”
“科技小院”探尋人才培養新模式
經過多年探索,扎根一線立德樹人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科技小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加入小院的研究生從校園到條件艱苦的貧困村,邊學習、邊實踐,邊服務、邊研究,跟農民打交道,跟農田打交道,得到了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提升。
有一年,香港浸會大學的一位教授問張福鎖:“張教授,你的碩士生怎么比我的博士生能力還強?”他回答說:“不是我們的碩士生能力比你的博士生強,是我們‘科技小院’的平臺聚集的能量很大。同學們借助于這個平臺,每個主體都發揮了最大的效益,體現了自己最大的能力,最后展現出來的就是每個主體,不管是學生、農民,還是高校、政府和企業,都特別能干。”
10年來,張福鎖團隊的“科技小院”培養了500多名研究生。“科技小院”成為全國高校培養新時代應用型人才的一種新模式。但張福鎖并未止步,他說:“到了3.0版的鄉村振興‘科技小院’,我們還要跟政府、企業、社會力量,以及全國的科技教育力量開展更大的綜合協作,創造更多更好的模式,為我們國家的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系新疆農墾科學院研究員)
標簽:
Copyright @ 2001-2013 www.ixinsh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財經新聞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18864號-1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未經彩迅新聞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 聯系我們: 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