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6月5日從教育部獲悉,該部于5月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確責任分工,建立健全推進機制,不斷將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引向深入。加強實驗教學,強化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將學校實驗課開設情況納入教學視導和日常督導,將實驗操作納入中考。
【資料圖】
《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明確,今年各地將有組織地持續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深化改革。至2027年,形成配套性的常態長效實施工作機制,培育一批深入實施新課程的典型區域和學校;總結發現一批教學方式改革成果顯著、有效落實育人要求的教育教學案例;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教與學方式改革創新的氛圍日益濃厚,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形成新氣象。
方案重點從課程方案落地規劃、教學方式變革、科學素養提升、教學評價牽引、專業支撐與數字賦能五方面提出了14項舉措,抓住制訂課程實施規劃、實施教學改革重難點攻堅、加強科學教育、數字化賦能教學等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推動課程教學改革落到實處。
課程方案轉化落地規劃行動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各地要加強國家課程方案向地方、學校課程實施規劃的轉化工作。堅持因地制宜“一地一計”、因校制宜“一校一策”。依據國家課程方案,各部門要分別對義務教育國家、地方、校本課程實施和普通高中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課程實施進行整體規劃,注重賦予地方和學校課程實施自主權。健全課程實施監測體系,開展國家、省兩級課程實施監測,研制監測關鍵指標,重點監測課程實施狀況和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狀況,形成反饋改進機制,為有效推進課程實施提供參考依據。
教學方式變革行動
各地要落實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教育部將遴選一批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實驗校,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結合本地實際,相應設立一批實驗區、實驗校,依托專業機構建立指導支持機制,聚焦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設計、學科實踐(實驗教學)、跨學科主題學習、作業設計、考試命題、綜合素質評價等教學改革重點難點問題,探索不同發展水平地區和學校有效推進教學改革的實踐模式。實施中西部教學支持計劃,遴選一批適用于中西部地區的教學改革成果,加大推廣應用力度,促進成果“本土化”落地。
科學素養提升行動
各地要加強科學類學科教學,開齊開足科學課程,通過多種方式補充配齊科學課教師。加強實驗教學,強化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將學校實驗課開設情況納入教學視導和日常督導,將實驗操作納入中考。加強科學教育實踐活動,遴選一批科技館、博物館、研學基地、高科技企業等,作為中小學科學教育實踐基地。推動高校實驗室、職業院校實訓中心、博物館、科技館和高科技企業等向普通中小學開放。推動地方加強中小學實驗室建設,支持探索建設學科功能教室、綜合實驗室、創新實驗室、教育創客空間等,鼓勵對普通教室進行多功能技術改造,建設復合型綜合實驗教學環境。
教學評價牽引行動
各地要提升教師教學評價能力,建立健全校長、教學管理人員和教研員聽課評課制度,明確教學評價要素和要求,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加強過程性與增值性評價,注重發揮教學評價的引導、診斷、改進與激勵作用。引導教師提高教學設計和作業設計水平,鼓勵科學設計探究性作業和實踐性作業,探索設計跨學科綜合性作業。落實《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南》中關于學生評價的相關要求,建設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自評系統,研究制訂《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指南》,引導教師注重過程性、實踐性、發展性評價,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專業支撐與數字賦能行動
各地要在各級教師培訓中,開展教師評價能力、數字化素養、科學教育等方面專項培訓,針對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薄弱學校的實際需要組織專項培訓,切實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持續向教師征集問題和優秀課例,采取“教師出題、專家答疑”“眾人出題、能者答題”思路,滾動開發和遴選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培訓課程,依托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組織開展國家級示范培訓,確保基層一線教師全覆蓋。積極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等新技術與教師隊伍建設的融合,加快形成新技術助推教師隊伍建設的新路徑和新模式。
教育部將加強工作指導、提供專業支撐,推動各地各校細化落實措施,及時總結并多種形式宣傳推廣典型經驗、優秀成果,持續扎實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
標簽:
Copyright @ 2001-2013 www.ixinsh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財經新聞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18864號-1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未經彩迅新聞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 聯系我們: 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