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團(600104)“出海”真可謂披荊斬棘。據上汽集團2022年年報顯示,公司海外市場銷量同比增長45.9%,整車出口連續7年保持國內行業第一。值得關注的是,名爵作為海外銷售主打品牌,年銷量首次突破50萬輛,已經連續4年排名中國單一品牌海外銷量第一。
除了出海,新能源大潮滾滾襲來。作為內燃機時代國內車企的“一哥”,上汽集團又面臨由傳統燃油車制造商轉型新能源汽車制造商、由合資品牌獨大轉型“合資+自主”雙輪驅動的陣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出海狂飆背后,
國內、國外市場的冰與火
上汽集團決定出海狂飆。7月4日,公司在海外業務溝通會上表示,正計劃在歐洲地區建立整車工廠。按照上汽集團的說法,是要抓住“走出去”的黃金窗期,利用全產業鏈出海的先發優勢迅速打通國際市場。
“歐洲將晉級上汽首個‘20萬輛’級海外區域市場。同時,2023年計劃海外銷量突破120萬輛。”在這場會議上,上汽集團總裁助理余德解釋了在歐洲建廠的目標所指。歐洲儼然成為上汽集團海外市場的主陣地。2023年1-6月,上汽集團海外市場累計銷量53.3萬輛,同比增長40%。其中,自主品牌名爵累計銷量11.5萬輛,同比增長143%。
不僅是在歐洲,上汽集團在海外市場的整體表現同樣出色。2022年,公司海外市場銷量達到101.7萬輛,同比增長45.9%,整車出口連續7年保持國內行業第一;名爵海外年銷量首次突破50萬輛,連續4年排名中國單一品牌海外銷量第一。
“國內車企正迎來華麗轉身、變身全球車企的重要時機。名爵是上汽收購而來的英國品牌,同時被接收的還有與之相關的一些工廠、員工。用這個品牌來做出口,更容易獲得海外市場的認可。”新能源汽車評論人邱鍇俊表示,上汽集團在海外市場具有天然的親和力優勢。
但把視線拉回國內市場后,上汽集團的底氣略顯不足。同樣是2022年,公司憑借530.3萬輛的數據,再度拿下整車銷售的全國第一,這是其連續第17次獲此殊榮。但榮耀背后,卻有一個不得不直面的現實:扣除海外份額后,上汽集團國內整車銷售約為428.6萬輛,正式跌破500萬輛關口。
時針撥回2018年,上汽集團的整車銷售突破700萬輛大關,其中國內整車銷售貢獻約為677萬輛,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24.1%。公司彼時志得意滿。但接下來的2019年,上汽集團國內整車銷售數據便跌破600萬輛關口,該數字隨后逐年下降。
銷量數據下滑的同時,是曾經上汽集團的凈利潤奶牛——上汽大眾的盈利能力在2018年后急轉直下。2019年至2022年,其凈利潤分別為200.2億元、154.9億元、101.9億元、87.3億元,已經跌破百億元。
2018年也成為上汽集團上市以來營收、凈利潤的雙料巔峰。對比2018年和2022年的財務數據,截至2022年年底,公司營收下滑17.53%,凈利潤更是折損過半。二級市場上,上汽集團的市值巔峰也定格在了2018年3月的約4300億元,而其最新市值約為1700億元。
巨頭轉身的不易
國內、國外市場一消一長現象下,作為內燃機時代國內車企的“一哥”,上汽集團正在面臨由傳統燃油車制造商轉型新能源汽車制造商、由合資品牌獨大轉型“合資+自主”雙輪驅動的陣痛。
2023年6月初,上汽大眾“安亭第一工廠永久關停”的消息曾在網絡上廣泛傳播。作為上汽大眾歷史最悠久的工廠之一,它的關停傳聞引來外界對“一哥”折戟新能源汽車時代的一片唏噓。但上汽大眾很快回應:“這是電動化轉型,是安亭基地升級轉型一系列動作中的一環。”
雖是虛驚一場,但市場的高度關注恰恰從側面反映了對上汽集團在新能源業務布局的期待。
其實,上汽集團進入新能源領域并不算晚。早在2015年,公司就宣布未來五年將在新能源領域投資超過200億元,投放30款以上全新產品,力爭達到60萬輛/年的銷售目標。但2020年,上汽集團僅實現新能源汽車銷售32萬輛。
同樣是在2015年,上汽集團宣布出資3億元成立上汽安悅充電科技有限公司,并表示將在2020年前,在全國范圍內建設5萬個公共充電樁。但根據中國充電聯盟充換電設施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5月,上汽安悅在全國范圍內擁有24532個充電樁,占比1.18%。這一數字距離當初的目標尚有一定距離。
相較于新勢力品牌的“先聲奪人”,邱鍇俊認為,傳統汽車制造巨頭依然具有“造車經驗”以及“規模優勢”,“把產能、設計、人員投入到新能源業務以后,能夠爆發出更大的競爭力”。
實際上,僅從銷量來看,上汽集團在新能源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2022年,除了海外市場年銷量外,上汽集團還交出了另一張“百萬輛”成績單——公司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07.3萬輛,同比增長46.5%。
為什么上汽集團總給外界一種在新能源領域“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的感覺?這或與其曾經的優勢——合資品牌在新能源車型上的“存在感不強”有關。2022年,上汽大眾新能源車型銷量約為9.7萬輛,其中“ID.”車型銷量約為7.5萬輛;上汽通用旗下別克、雪弗蘭、凱迪拉克三大合資品牌的新能源車型年銷量不足5萬輛。相較而言,上汽通用五菱在新能源車型上此前表現不俗,但熱銷車型宏光MINI EV定位偏低端,本身就是走量產品,且在2023年1-5月,其銷量也開始出現下滑。
合資品牌在轉型新能源上動作偏慢。就連上汽通用別克市場營銷部部長姚芾也在公開場合表示:“過去很多合資和豪華品牌,在電動化上決心不夠大。”其指出大量車型是油改電產品,同時智能化上也偏弱,消費者當然不會買單。
新能源戰略迎來換擋提速
合資品牌在新能源領域的聲量不強,卻也給了上汽集團自主品牌發展機會,其正成為公司新能源汽車的重要增長點。
申萬宏源研報認為,上汽集團雖然經歷“合資承壓”,但自主品牌、新能源、海外經營或將“推動集團新老賽道轉換”。天風證券(601162)持相似觀點。其表示,合資車企受市場競爭影響導致上汽集團短期盈利水平持續承壓,但自主品牌、新能源及出口表現亮眼,有望長期驅動公司成長。
“在品牌結構上,從合資為主向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鼎勢發展轉變”,這句話已被寫在上汽集團的2022年年報中。該報告期內,公司自主品牌整車銷量達到278.5萬輛,占總銷量的比重為52.5%,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達到33.2%。
2023年4月的上海車展上,上汽集團發布“新能源汽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公司新能源汽車年銷量要達到350萬輛,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車整體銷量中的占比達到70%。
一位接近上汽集團的人士對記者表示:“單從新能源汽車角度看,上汽集團的合資品牌已經比不上自主品牌了。”他舉例道,“今年名爵全球銷量目標約為80萬輛。”
有了自主品牌這一抓手,上汽集團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迎來換擋提速。
5月30日,上汽集團子公司零束科技CEO李君,攜旗下“銀河”智能汽車全棧解決方案最新產品全棧3.0系統亮相。李君稱:“‘零束’就是上汽‘智慧的腦’。”據其透露,目前“銀河”智能車全棧解決方案已經具備了交付市場的能力。
在車載芯片上的布局,上汽集團換了種思路。6月19日,公司宣布計劃投資60億元參與設立汽車芯片投資基金,該基金未來將重點關注半導體產業鏈上下游、汽車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驅動下芯片相關的關鍵技術產品。
動力電池方面也傳來好消息。上汽集團位于鄭州的新能源動力生產基地項目于7月曝光,該項目總投資20億元,擁有30萬臺套動力電池產能。項目投產后,年產值將超過100億元。
對于上汽集團在新能源領域的頻頻落子,邱鍇俊認為:“新能源汽車時代,最終決定車企能否勝出的關鍵一定是核心技術,當然也包括影響消費者體驗的部分。這就要求車企需要具備很強的自我掌控能力。”但其同時強調,“也不一定所有技術都要布局”。
就“新能源汽車銷量國內第一”是否丟失問題,《》記者致電上汽集團證券部,工作人員表示“手頭沒有相關數據”,未能給予解答,其進一步強調“各家企業統計口徑不同,統計結果可能存在偏差”。
當慣了“榜一大哥”的上汽集團似乎需要開始接受新角色。但從350萬輛/年的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標來看,其并不準備讓“第一”的位置旁落太久。而其轉型新能源的成功與否,或也將為其他傳統車企提供一個典型范本。
標簽:
Copyright @ 2001-2013 www.ixinsh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財經新聞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18864號-1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未經彩迅新聞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 聯系我們: 291 32 36@qq.com